2011年08月26日 08:25 來源: 上海金融報
在對歷史數據進行分析後,星展銀行 (中國)個人銀行投資及保險產品部近日發佈報告稱,通脹之下,大宗商品與貴金屬是最好的保值手段之一。
報告指出,在1973年至 1975年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,石油價格從3.01美元/桶上漲至15美元/桶,同期通脹超過22%,黃金上漲39%;1978年至1981年,通脹高達 30%,石油價格從15美元上漲到39美元/桶,黃金上漲138%。而2000年至今,黃金和石油的累積漲幅已分別達到550%和390%,因此對於大宗 商品及貴金屬是否蘊含泡沫,市場普遍存在擔憂。
不過,星展產品研究團隊認為, 過去十年,大宗商品和貴金屬的升值表現恰恰是所有資產中表現最佳的一種,某種程度上的“恐高症”,阻止了人們對 貴金屬資產的正確配置。該團隊表示,紙幣氾濫和各國央行美元儲備資產的調整,是主導這一輪貴金屬和大宗商品上漲的主線。數據顯示,截至去年底,全球流通貨 幣量與2003年相較,增長超過200%;衡量美元強弱的美元指數也從2001年121.01的高點,累計縮水近40%,美元貶值倒逼各國央行調整資產結 構,美元資產比例從2001年的71.5%降至61.53%左右,央儲結構調整的天平傾向商品貨幣與黃金。
其他機構的報告也顯示,進行理 財時,投資組合中包括大宗商品及貴金屬是一種有效的資產配置。如世界黃金協會的一份報告指出,在經濟增長率為2.25%,年通脹率為2%的長期穩定環境 下,最優投資組合比例中,黃金應佔5%,而在通脹更嚴重的情況下,黃金比例將有所上升。
當然,大宗商品和貴金屬並非沒 有風險。如貴金屬對利率較敏感;在出現經濟危機的情況下,能源及原材料價格因工業前景看淡會下滑。而且,個人投資者把握大宗商品和貴金屬投資進場的時點較 難。
業內人士表示,在配置上,投資 者應根據市場狀況和風險承能力,調整兩種商品的配置比例,並根據自身個性與風險承受能力,選擇不同的理財工具。對於能承擔高風險且具備較高投資技術的投資 者而言,可直接買入並持有大宗商品和貴金屬,以獲取更高的潛在收益;對於既怕大幅下跌造成本金損失,又怕踏空市場錯失良機的投資者,選擇掛鉤貴金屬與大宗 商品的理財產品是更穩妥的選擇。